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学初探

逍遥右脑  2014-05-10 11:36

摘要  本文讲述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转变,及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开放性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奏响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凯歌。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情境,概念图,教学反思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中学生物学课程改革也得以顺利进行,在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生物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生物学教师在积极参与这场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及时对教育理念,教学过程进行重新定位,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从关注生物学学科变为关注学生,从传授知识变为交往互动,从注重结果变为注重过程。逐步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形成适合于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规定了三大课程目标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这就意味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再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必须促使学生在这三大领域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将学科的价值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绝不仅仅是“效率”与“目标”的实现,更不能将其窄化为 “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考试分数”,而是要紧紧抓住“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这个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价值。构建和谐、愉悦的课堂,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掌握课程改革的主动权,奏响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凯歌。那么究竟如何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

 

一、合理利用教材,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开放性的课堂

 

生物学是一门注重实验教学和探究能力的学科,所以课堂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积极改变教学方式,使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新课程改革中,生物学课堂上的知识应由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三方面组成。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情况和学校实际状况,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具体的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深入研究教材,广泛查询资料和生活中的学习主题,挖掘生活中与教学有关的丰富素材,使所教授的知识生活化,实用化。灵活多样的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内部思维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使整个生物学课程体现整体性与灵活性结合,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基础性和先进性结合的特色。

 

二、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创设真实情景

 

自然科学强调回归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经验经历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收集分析证据,形成和发展科学概念,认识科学的本质。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要学的教学内容,使抽象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和现实生活相联系,根据学生所了解和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利用背景化教学渗透教学主题,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有意义的教学。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例如,呼吸作用一节课的内容理论性强,要把整个过程彻底理解,不少学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就一些日常生活例子让学生思考:酸奶是怎样制成的?为什么新鲜水果、蔬菜放在冰箱中能保存时间长些?腐烂的橘子为什么会散发酒味?米酒和葡萄酒酿造的原理是什么?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呼吸作用有关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对呼吸作用的原理、过程、外界因素影响、实际应用等一系列相关知识深入探讨。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上展开思维,驱动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探究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构建。同时,也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的弊端,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较好的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而且也受到了相应的生命教育,使德育教育无痕化地渗透到了教学中。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指导生活的科学方法,学生觉得学有所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讲述生物科技史,再现历史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物科技史创设教学情境,介绍生物科技发现的史实、科学家的故事,可以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学知识的道路,循踪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去体验创造的境界,不仅能深化对概念、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与态度。例如,通过讲述光合作用的研究史(表1),经历了许多代科学家和很多典型的科学实验,终于基本上高清楚了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产物、条件等,展示了知识的发展过程。这个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根据光合作用研究史所创设的情境,也就是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学生的知识结构也随着光合作用的研究史一步一步扩充和变化。学生不仅了解了知识,还知道了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

 

表1光合作用科技史情境创设

 

情境素材

问题情境

知识建构

深入思考

 

亚里士多德观点

一粒种子为何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植物的物质积累需要土壤提供某些物质

光合作用需要土壤提供的物质是什么?

 

海尔蒙特实验(1962年)

为什么要用雨水浇柳树?

植物的物质积累需要水

光合作用需要水做什么?

 

普里斯特利实验(1771年)

植物生长与空气是否有关?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光合作用同空气有何关系?

 

英格豪斯实验(1779年)

为何普里斯特利实验时而成功,时而失败?

绿叶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更新空气

绿叶和光照为光合作用提供了什么?

 

萨克斯实验(1864年)

光合作用还有没有其他产物?

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中存在淀粉

实验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恩格尔曼实验(1880年)

植物体释放的氧气与叶绿体有关吗?

氧气是有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能有其他的方法代替此实验设计吗?

 

鲁宾和卡门实验(1939年)

 

 

如何确定氧气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

利用同位素示踪法肯定了光合作用时水分解而放出氧气的事实

氧气主要来自水而非二氧化碳

 

卡尔文实验(1957年)

光合作用具体过程是什么

确立了同化二氧化碳的碳循环途径

二氧化碳的循环过程

四、建构概念模型,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概念模型是以抽象思维方法构建的模型,是人们抽象出生物原型某方面的本质属性而构思出来的。建构概念模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语言表述能力。血糖平衡的调节是一个重要但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如果仅仅由教师讲述,学生局限在识记水平上,很难真正理解。建立血糖调节概念模型就很好地突破了此教学难点。首先引导学生预习血糖调节的基本原理,思考三个问题:①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涉及哪些概念?②这些概念之间有怎样的联系?③血糖平衡是如何实现的?画出图解式模型。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写下了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胰岛等概念,然后将这些概念进行排列,画出了模型图(见右图)。 

 

有的学生认为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添加肝脏和肌肉等器官组织、肝糖原、肌糖原、糖尿病、下丘脑等概念,并通过这种模型解释糖尿病及其病因。通过概念模型的建构,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内是如何对血糖含量进行调节的,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体内激素如何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而且培养了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主动地思考、讨论、建构模型,并能运用所建构的模型解释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生物学相关概念、技术流程等是非常多的,通过建构概念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辨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知识结构化,并使知识在头脑中的表征更加清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长期保持知识,并在复杂的情境中能够快速搜索出所要应用的知识,综合运用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能力。建构概念模型不仅适用于新课教学,在复习过程和学生创新实验中通过建构概念模型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加强教学反思,促进教学相长

 

教师的反思意识,反思能力,决定了其专业成长的速度。教师不能仅仅把教学当成一种职业,而是应该使之成为体现自身价值实现的一种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具有自主选择,自主反思、自主建构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自主成长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策略,在反思中学习,在探索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激活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素质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晶晶 2009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物教师教学理念的思考生物学教学 (9):16~17

 

[2]李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

 

[3]黄玮 2009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生物学教学 (9):30~31

 

[4]周雪峰 2010 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  生物学教学(2):30~3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名人遗传故事及评析
下一篇:高中生物实验之材料用具的准备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学初探】相关文章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学初探】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