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8-04-25 21:37
1974年5月30日早6时许,在北京饭店,李政道的房间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有人通知他,毛泽东想在1小时内在中南海的住所见他。令他惊奇的是,会见时毛泽东想了解的第一件事情竟是物理学中的对称性,毛泽东问他,“告诉我,为什么对称是重要的?”
毛泽东与杨振宁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老年时报》年10月16日第07版,作者:王姝,原题:历任中国领导人的诺奖情结
近日,媒体及社交网络因为一个中国老人的名字而沸腾:屠呦呦。这个被誉为“青蒿素之母”的85岁中国女药学家,获得了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0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祝贺屠呦呦获诺奖。笔者发现,中国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同样关注诺奖。
毛泽东晚年在中南海接见杨振宁和李政道
毛泽东晚年,除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一般很少接见客人。不过,他接见了两名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
1973年,杨振宁和毛泽东的见面,是在毛泽东中南海的书房里。谈话结束以后,杨振宁说他快走到门口时,毛泽东和他握了握手,并且说他年轻的时候也希望在科学上能够有所贡献,不过自己没有做到,他很高兴杨振宁能够对人类的科学有所贡献。
《李政道文录》一文记载:1974年5月30日早6时许,在北京饭店,李政道的房间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有人通知他,毛泽东想在1小时内在中南海的住所见他。令他惊奇的是,会见时毛泽东想了解的第一件事情竟是物理学中的对称性,毛泽东问他,“告诉我,为什么对称是重要的?”
李政道如此描述这次会见细节:毛泽东询问了有关对称的深刻含义以及其他物理专题的许多问题。他对过去没有时间学习科学表示遗憾,但他还记得J.A.汤姆孙的一些科学著作,他在年轻时很喜欢阅读这些书。
李政道十多次回国,每次都与邓小平见面
中国科学技术部等组织编纂的《春天长在丰碑永存——邓小平同志与中国科技事业》一书中,李政道则回忆了自己与邓小平多次见面交往的经历。李政道说,第一次见到小平先生,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1974年5月,第二次是1979年在美国。“以后十多年,每年我回国几乎都见到他,而他每次谈话都很亲切和直截了当。他热爱祖国,关心祖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他谦虚而又果断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4年5月,李政道在人民大会堂见到邓小平时,希望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为CUSPEA项目(即通过中美物理联合考试录取中国赴美留学的研究生)创造一个有利条件,同时建议先建立十几个博士后流动站作为试点;二是关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
“在小平先生的关注下,流动站的建议得以落实。”李政道表示,正是小平先生的亲自过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才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完全达到原设计要求的实验设施,“没有小平先生,就不会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江泽民在北戴河一次会见5位诺奖获得者
2000年8月5日,江泽民在北戴河会见了6位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其中5位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马库斯、德国马普学会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米歇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