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8-04-24 09:51
颜回的故事
颜回的故事一:
原文
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翻译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孔子哭得哀痛之至,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学生们就更加亲近我。”鲁国国君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之后再没有发现好学的人了。”
颜回的故事二:
原文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来自《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
翻译
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炭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看见的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所以要了解真相很难啊,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更难啊。
颜回的故事三:
孔子收徒,有教无类,不问贫富,只要认学,他都招进门里。颜回初见孔子时,不过是个十岁多的小孩,他个头矮小,衣衫简陋,面黄肌瘦,但他的额头却出奇的高,向前凸着,双眼深凹,炯炯有神,透着机智、聪慧。颜回向孔子三拜磕了仨头,就算成了孔门弟子了。
颜回初见,并没有给孔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孔子渐渐发现,在弟子之中读书最用功的就是颜回,而且很少提问,只是瞪着一双打眼像贪食般地听孔子讲经受业。
放学了,弟子们都回家吃饭了,颜回总是最后一个走,饭后又第一个来到学堂,然后就捧卷诵读。时间长了,孔子就觉得奇怪了,颜回为什么回家吃饭这么快?
这一天,孔子派人偷偷跟随颜回,看个究竟。
原来,颜回家住东关的贫民区。平时,颜回的父亲在城外种地,不回家吃饭;颜回的母亲又在外给人帮工,也不回家吃饭。这样,颜母每天走时给儿子做一锅菜汤。颜回回到家也不管凉热,拿起竹筒做成的饭碗,舀出菜汤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时菜汤喝不饱,他就跑到井边,用水瓢舀几瓢水喝,然后拍拍胀起的肚皮,乐滋滋地拿上包,往学堂跑去。
孔子派人观察了几天,天天如此。孔子听了回报非常怜悯,又十分叹服。于是说了收在《论语》上的这段话:“一箪食,一瓢水,居陋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后来人们把颜回居住的街称为“陋港街”,把颜回当年吃水的井叫做“陋港井”,还在井上修建了“颜乐”亭,以追念颜回这种贫贱不改志向的德行。
颜回的故事四:
颜回家贫,平时又不善言谈,更使一些富家弟子看不起他,有时还借故侮辱他。颜回从不和这些同学计较,只是一门子用功读书。
一天,有个同学的铜方圈丢了,就怀疑是颜回偷了。虽然大家都在颜回面前旁敲侧击,颜回依然镇静自若,不理不睬。这样,同学们更加怀疑是他偷的了。
这天放学,同学们都到孔子面前说颜回偷了铜方圈,开始孔子不信,可告状多了,孔子就生气了,没想到自己门下竟会出现偷儿,就要把颜回赶出学堂。可转念一想,颜回偷方圈又没人抓住手脖子,假如不是他,不是白白冤枉了一个好孩子吗?孔子想了想,就拿出一锭金子写了几个,说:“那就试试他吧!”
饭后,又见颜回第一个来到学堂。他脚一进门就被一个硬东西碰了一下,颜回穿的草鞋,这下碰得可不轻,疼得他弯腰按摩脚指头,忽见脚下有个白纸包。颜回心想,这是啥玩意儿这么硬,打开一看是一锭金闪闪的金砖,纸包什么写到:“天赐颜回一锭金。”
颜回笑了笑,取出笔也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又把金子包好放再原处,然后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出经书放声阅读起来。过了一会儿,有人趁颜回不注意,把那纸包交给了孔子。孔子打开一看,纸包上又多了几个字:天赐颜回一锭金,外财不发命穷人。孔子看了莫不做声,那些诬赖颜回的弟子们都低下了头。后来,丢失的方圈找到了,那同学找颜回道歉,颜回只是一笑而过。
从此,孔子更加器重颜回。颜回呢,也不负师望,不仅学问大进,而且品德修养也居孔门弟子之首,成为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中的首位。
颜回的故事五:
据说有一次,孔子要考考弟子谁最有才,于是说:我给你们出个对子,看你们谁能应对。孔子看了眼院中的大黄狗,大黄狗正扒在狗牙菜上呼呼大睡。孔子眼睛一亮,一个上联脱口而出:狗牙菜上狗压菜。这个象绕口令似的上联,可把弟子们难住了,他们一个一个抓耳挠腮,大眼瞪小眼。
这时,颜回也往院子里看了一眼,他见鸡冠花下,一只大红公鸡正在仰脖高吟,于是灵机一动,对道:鸡冠花下鸡观花
其实,孔子说出上联后,也没想到可对的下联,没料到颜回对的如此工整,贴切,巧妙,不由打心眼里佩服。
孔子冲颜回点点头,不露声色的说:刚才你是对的好,就是太慢了。我再出一联,你试试?于是说道:荷叶莲花藕
孔子话音刚落,颜回的嘴张了张也没答出答案,这时候,一只讨厌的蚊子飞到颜回的鼻梁上,颜回急忙举手来打,这一句举手颜回立即想出了下联:拳头巴掌手
孔子心中暗暗惊喜,但表面上仍是不动声色的问道:你的"拳头巴掌手",怎么能对我的:荷叶莲花藕"呢?
颜回急忙站起来答道:因为荷叶与莲花是同一种植物,藕是它们的果实,它们三个是一家;拳头与巴掌,手也是同一样物件呐。
孔子点头笑道:还是颜回最有才华呀!
众弟子们也跟随着点头称是,自叹不如颜回有才气。
颜回的故事六:
有一年正月十五,孔子周游列国来到陈国,不料半道上断了粮草,万般无奈,孔子只好带说颜回进城找吃的。
这时,家家户户都在过元宵节,店铺里不时飘出香甜的元宵气味。孔子和颜回走在街上,更觉肌肠咕咕。正在东张西望,孔子突然眼前一亮,对颜回说:咱们有吃的了。颜回觉得很奇怪,就跟着孔子走到一家元宵店铺前,只见门口的招牌上写着:大元宵一文钱一个。
孔子摸出一文钱在颜回面前晃了一晃,颜回说:只有一文钱,只能吃一个,老师您吃吧,俺再往前转转。
孔子急忙拉住颜回,四下一打量,又朝颜回笑笑,取出笔砚在"一文钱一个"上加一竖,于是成了"一文钱十个"。随后走进了元宵铺,他们要了十个元宵,一人五个,吃罢,孔子把一文钱放在桌上就走,这时店小二急忙拦住他们,说:二位,一文钱一个,你们吃了十个应该给十文钱才对呀。正巧店老板也走了过来,颜回装作很气愤的样子说:你们的招牌上不写着一文钱十个吗?
店老板走过去一看,招牌被人改了,又观孔子他们的着装打扮像个书生,于是心里就明白了,本想向前质问,转念一想,买卖人和为贵,就客气的说:二位客人不要生气,俺的招牌原本是写的一文钱一个,不知道哪位书生开玩笑,给改成了一文钱十个啦,既然改成了十个,俺就按一文钱十个收钱吧。
孔子顿觉好笑,便洋洋自得地说:一字添一竖成十,就给你留情了,如果十字头上加一撇儿,就成一千个。一字改成十你还讨个大便宜呢。
店老板被孔子说得目瞪口呆,胆战心惊,连连称是。
归途中,孔子一边回味着元宵的香味,一边想:中国数字的写法还真的得变变样,不然以后麻烦会更多。于是又创造了:壹,贰,叁......等数字。
自从有了大写数字后,买卖人写招牌,都改成了大写数字了。
颜回的故事七:
一天,齐国派使臣来向孔子请教问题,因孔子与这位使臣见过面,便把他让进屋里。
孔子与使臣谈话,颜回在一边倒茶。一不小心,颜回的大袖子把茶杯拉到了地上,摔了个粉碎。这茶杯是孔子专用的,因而格外爱惜。颜回怕孔子知道了生气,就偷偷把碎杯子藏在袖筒里,又拿出个新的,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倒水奉茶。颜回见孔子没有发觉,心里沾沾自喜,又想,又躲过了一场责怪!
使臣请教完,孔子和颜回送使臣回来,目送使臣走远,正要回屋,忽见一群发丧的走来,孝子哭得嚎天动地。
颜回看见了,就说:自古常理,人死不会活呀。
孔子在一旁接话说:人厚了也不会薄呀!咱俩师徒这么多年,还有什么事情可以遮遮掩掩的呢?
颜回听了孔子话中有话,知道孔子已经知道刚才摔茶杯的事情了,脸就红成了大柿子。
孔子说道:摔破茶杯就摔破茶杯,给我说一声就完了,何必为这点小时遮遮掩掩呢。颜回见老师原谅了自己,急忙把袖筒里的坏杯子扔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