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工艺道冶炼化学露端倪
逍遥右脑 2018-04-20 19:07
原始人造火,奴隶社会提取铜,人类进化迈大步。欧洲、阿拉伯、华夏炼金术熠熠生辉光芒闪烁。帕拉塞斯是一位伟大的医生,又是一位招摇撞骗的人。有关化学发展的说法,沸沸扬扬充满神奇。人类从遥远的古代就开始了积累化学实用知识,但这一过程进行得很慢。进入原始社会后,人类在为生存而进行的残酷斗争中掌握了一些偶然的化学常识。在有文字记载以前知道了食盐,了解它有调味作用和防腐作用。对衣服的需求,使他们学会了用原始方法加工兽皮。早在人类学习使用火的时候,就开始了对化学进行实践。他们用火的目的是取暖,不是改变物质。他们是“看火者”而不是“造火者”。只有学会了造火,人类才真正成为火的驾驭者,继而有效地用火做饭、制陶、冶炼金属,所有这些都包括在早期的化学工艺中。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成了“看火者”,他们掌握物质冷热并没有超出烤肉食的范围。而在新石器时期,他们的知识扩展到烧制陶器和冶炼(熔化)一些不活泼的金属,如铜。另外还掌握了酿酒、编织品染色及制造玻璃等一些化学工序。他们还使用了各种药物,药物大部分是用植物制取的。掌握冶炼技术是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对人类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铜可能是第一个被冶炼出来的金属,先是用蓝色碱式碳酸盐矿,以后又用硫化物矿。到了公元前 1200 年,铅、锡、铁也被生产出来了。人类还认识了金、银和水银,它们应追溯到铜器以前,因为它们的低化学活性能使其以天然金属的状态存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还知道了一些矿物颜料,如赭石、赭土等等,用来染制各种生活用品,织物、石壁绘画和纹身等。原始社会人类在实用化学方面最初成就是非常微小的,但是在这些成就基础上,才有以后各个时期化学的发展。进入奴隶社会后,产生了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在化学工艺的不同部门都出现了一批专业手工业工人。冶金方面也有显著成就。公元前几千年,在埃及、小亚细亚、外高加索等地已经开采黄金,并进行加工和提纯。人们已熟悉从矿石中提取铜、锡、铅的方法,后来又有提取银和汞的方法。远古的人类从使用石器到开始掌握金属工具大约经过几十万年的岁月。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在不断改进石器和寻找、开采石料的劳动中偶然发现了铜。由于当时制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这就有可能对天然铜加热煅打以至熔铸,并逐步过渡到用矿石来冶炼钢及其他金属。在伊朗西部的阿里喀什和安纳脱利亚(又称小亚细亚)发现公元前7000年到2000 年用的天然铜锤打成的小型铜器。在土耳其安哥拉附近的撒塔尔?许遇克的一个古营地曾发掘出9 千年前的天然铜小球。在土耳其东部的凡湖附近发现了最早的距今7000 到6000 年前的炼铜遗址。据说那里有许多含铜矿物裸露地表,在上面燃烧炭火,便会还原出铜来,并遗留在灰烬中。那里的居民可能就是这样逐步总结出冶铜的方法。总之,到了公元前3000 年时,很多地区普遍掌握了炼铜技术。值得一提的一项重大技术成就是那时已知用氧化性铁矿为助熔剂,来降低冶炼铜的温度。例如在小亚细亚的拉姆纳遗址中,发掘到建于公元前4000年的一个冶铜工场,冶炼炉是一座用粗制石块砌成的碗式炉,其炉渣是硅酸铁类型。当地的铜矿是含硅而不含铁的,所以可判断用了氧化铁矿来降低炼渣的熔点。
另外大量的铜不仅来自氧化铜矿,也可能来自硫化铜矿。例如土耳其埃尔加尼马登的铜矿就是典型的硫化矿。此类矿石要求先在不超过800℃的温度下长时间焙烧,使硫化矿转变为氧化矿,再用木炭还原。冶炼中还需加入砂石造渣,使其中的氧化铁转变为硅酸铁成渣,以与铜分离。纯铜质地比较软,既不适合于制造工具,也不宜于制作兵器。青铜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硬度较纯铜大得多且坚韧,又具较好的铸造性,所以人类从使用红铜逐步地过渡到青铜器。中国最早的青铜大概是把铜矿石或金属铜与锡(铅)矿石、木炭放在一起合炼出来的。比较有名的是“司母戊鼎”和“四羊尊”。“司母戊鼎”是殷代前期青铜器的代表作,是世界最大的出土青铜器,
重达875 公斤,其铜占84.77%,锡占11.64%,此外还有少量的铅。铜锡比例均按一定的成份,如此神奇,不愧为古代一绝。“四羊尊”是一种盛酒器,造型逼真,结构复杂,四只羊头上长出卷曲的羊角,还有突出的羊头,镂空的扉边。充分反映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高超熔铸技艺。在青铜时代中,人类只知道陨铁,还不会用铁矿石炼铁,虽然炼铁并不要求特别高的温度。只是到了公元前7 世纪在埃及、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出现了生铁制造工具。由此铁器时代开始了。铁的冶炼是一个化学过程。用铁做生产工具是古代生产力发展和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铁器使人类有可能在广大面积上进行耕作,把广阔的森林地区开垦为荒地。其坚固和锐利程度是无论什么石头或当时任何金属都不能与之匹敌的。
西方早期使用的人工铁都是固态铁(或者叫块炼铁),大约在1200℃的温度下用木炭屑把矿石还原成固态铁,生成时铁与渣和未烧完的木炭搅混在一起,然后靠不断趁热锻打,挤出其中杂物,并把小铁块锻接起来,然后再锻打成型,制成器物。它坚韧不易断裂,主要是制造匕首的刀体。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一些国家到了公元前8 世纪时冶炼业到了兴旺时代。考古学家曾在亚述王国萨尔贡二世的王宫遗址中发现了160 吨铁,其中大部分是铁棒,显然这些都是制造铁器的原料。大约公元前6 世纪,埃及人掌握了铁炭合金快速冷却的方法,即把红热的金属插入水或盐中,而提高其硬度,这叫淬火。但淬火易产生脆性的组织,因而还需进行低温处理,即退火,使失去的可锻性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公元前5 世纪左右,希腊人已经用铁器制造采矿工具和盔甲片。华夏冶铁技术大致可追溯到春秋时代中后期,在河北省藁城台西村出土了一件铁刃铜钺(一种兵器),据考证是距今3000 年上下商代遗物,是中国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铁器。刀口的铁是从陨铁取来的,铜是青铜。那时已
知铁比铜锐利,故用它做刀口。中国古代的生铁先后发展形成了四个品种,即白口铁、灰口铁、麻口铁和韧性铸铁,而且逐步掌握了它们的性能,分别找到它们合适的用途。同其他地区、民族相比,中国不仅较早地生产了生铁,而且把冶铁技术传授出去。欧洲的铸金术,就是在11 或12 世纪由中国传去的。黄金是人类最早发现和利用的金属之一。它以游离单质状态存在于自然界,出现在一些河沙和山岩间,即所谓沙金和山金,在取得它的过程中并不需化学冶炼。最初人们只可能偶然拾得一些较大的金块;其后才采用“披沙淘金”的方法收集沙金;“平地掘井”开采山金则是较晚的事了。银在自然界存在的数量很少,它主要以硫化物状态与铅混在一起。在冶炼铅时,银与铅一起被还原出来,并成为合金,所以银自古以来就是炼铅业中的一项重要副产品。大约在公元前2000 年时,人们就已采用吹灰法提取银(往银矿石中加入铅共炼),并把银从铅中分离出来。用吹灰法提炼出银后,再经一道木炭还原的工序,就可从铅灰(即黄丹)中再回收到金属铅。且说人类在长期使用火的过程中,发现泥土在火的作用下变得坚硬牢固,便逐渐发明了陶器。陶器是怎样发明的?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最古老的生活所用容器是用枝条编制的,为了使其耐火和致密无缝,往往会在容器内外抹上一层粘土。使用中,有时器皿被火烧着,木质部分被烧掉了,但人们发现粘土不仅保留下来,而且变得更坚硬,仍可使用;进而又发现成型的粘土,也可直接烧制成器皿。于是便有意识地将粘土捣碎,用水调和,揉捏到十分柔软的程度,再塑造成各种形状所需的器皿,放在太阳下晒干,最后架在火上烘烤、焙烧,这样就获得了最原始的陶器。还有的人则认为陶器的发明可能具有更大的偶然性。无论如何,取得完整的制陶经验,需要漫长的过程。陶器大致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后期出现。最早是原始的红陶,继之是彩陶,进而发展到黑陶或灰陶,进一步便是釉陶的出现。陶器是人类利用火制造出的一种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当人们把泥坯放入火中烧到一定温度后,泥土中的石英、云母等粘土矿物就会部分发生化学变化,由于烧制温度不高,因此只能生成少量玻璃相,这些玻璃相再同其
矿物成份粘结起来,于是就构成了一个烧结的新物质。最有名的要数中国的“唐三彩”和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代兵马俑。“唐三彩”是釉陶发展的高峰。釉陶是一种含二氧化硅较多的粘土,烧制温度在1100℃以上,然后又掺加石灰石、草木灰、方解石等含氧化钙、氧化钾的碱性氧化物,以及氧化铜、氧化铁等颜料,烧制而成的陶器.凡见过的人,无不为之惊叹。这些泥土做的兵马俑埋在地下几千年了,至今保存完好。这与中国古代发达的制陶技术是分不开的。随着陶器制作的发展,瓷器也开始发展起来,尤以中国最盛,瓷器的故乡是中国。中国瓷器秀雅精致,历来享有盛誉,受到喜爱,成为中华古代灿烂文明的象征。玻璃的发明也是在远古时代,并无文字记载,有过一些传说和推测。如古代的古腓尼基(地中海东岸古国,即今叙利亚与黎巴嫩的沿海一带)人的
水手们在一次航海中停泊在埃及沿海岸边,在沙滩中用天然碱支撑烧饭的锅子,从灰烬中发现有光亮的珠子,从而发明了玻璃。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玻璃最早大概是埃及陶工发明的,起初他们可能是把白云石粉与天然碱一起掺进泥土做为陶衣浆,以求美观。结果这种陶器上便生成一层光滑发亮的釉层,这种釉层往往因过厚而滴落,于是炉底便会取到玻璃珠,从而发明了玻璃。中国玻璃可能发源于冶金,不是脱胎于青釉的制作,因为早期青铜是以孔雀石与铅、锡矿石一起合炼而成的。冶炼时,几种矿石溶解,必然要生成渣质。大多次排渣过程中会出现凝成珠的半透明玻璃状物质,这种物质被氧化铜着上绿色,于是引起人们的注意,被挑拣出来加工成装饰品,这可能便是中国原始的,从偶然中得到的玻璃。战国时代称玻璃为“?琳”。到了汉代又写作“陆离”、“流离”、“玻离”。及至唐代,开始用硼砂制作玻璃。唐代后期,以黄丹、硝石和硼砂为原料。宋代以后,由于各种原因,玻璃制作发展缓慢,徘徊不前,多为仿制玉宝石类的装饰品,始终重形貌而不重质,不值多提。除陶器、玻璃、冶金外,古代在酿酒、植物染料、药物和化妆品等方面,均有辉煌成就。由于零零散散,从略。说随着古代各国工艺化学的发展,以及与之有关的关于物质及变化的实践知识,使人们产生了关于各种不同物质及其组成要素的初步概念。这些概念大约产生于公元前7 至公元前5 世纪。著名人物有中国的孔子和老子,印度的释迦摩尼,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希腊的泰勒斯?亚里斯多德等。有关砷化学,中国古代医药和金丹术很早就广泛地利用含砷矿物,其中有雄黄(AS4S4),雌黄(AS2S3)等。值得一提的是砒霜AS2O3,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说它“以甘草煎,以粳米饭和研为丸,服之能治疟、心痛、牙痛”。事实上砒霜是剧毒药。此外中国古代砷化学中的最大成就还有单质砷的取得,具体过程略去。中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医药化学只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胜利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