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8-04-18 14:25
过去总说博古有意排斥、打击毛泽东,反对毛的正确主张,但事实并非如此。公开信里的一个不经意的括注,就告诉我们一个胜于雄辩的事实:博古不仅不排斥毛泽东,而且极尊重毛泽东,把毛的署名文章视同党的文件、党的声音。
博古与毛泽东 资料图
本文摘自:《党史博览》年10期,作者:曹春荣,原题为:《从一封公开信看博古的另一面》
在中共高层人物谱系中,瑞金时期(1931—1934年)的博古,被定格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副帅、总代理,一贯排斥、打击正确路线代表毛泽东的“铁面木偶”。在各色各样的文艺作品中,此时的博古更是被刻意涂抹成思想僵化、言语僵硬、只会按照共产国际指令行事的人,成了被随意讥讽、嘲笑的反面典型。
这实在是难以言说的悲哀。幸而有1933年10月28日出版的中共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斗争》第32期上的博古《答杨幼麟同志》一文,让我们从中能够或多或少看到他的另一面。
杨幼麟与杨幼麟来信
《答杨幼麟同志》一文,是时任中共中央总负责的博古,对杨幼麟来信的公开答复,写于1933年10月15日。正题之下有个副题:《关于转变存在着革命形势为胜利的大革命及对富农的策略问题》。这个副题反映了杨信中的两个疑问,当然也概括了博古复信的主要内容。在无法接触杨信文本的情况下,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言而喻的。
杨幼麟何许人?他怎么会提笔给党的最高领导写信提出质疑?
杨幼麟的人生经历跟博古的早期经历有不少相似之处。杨幼麟出生于1899年,长博古8岁,湖南湘乡人,又称杨幼林,化名石夫。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比博古入党早一个月。1927年秋被派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军事,比博古赴苏入中山大学学习马列主义,晚了一年。1929年夏回国,被派去湘鄂赣边工作。虽比博古早一年回国,却不似博古直分上海进入中枢工作。
从1929年9月起,杨幼麟先后当选中共湘鄂赣边第二、三届特委执行委员,并被推选为常委。1930年7月底,红三军团攻占长沙后,一度成立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杨任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代理主席。1931年6月底,他担任中共湘鄂赣省委委员、常委。同年9月,又担任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10月被推定为常委、军事部长。1932年3、4月,他被指犯有右倾机会主义、官僚主义错误,接连被撤销省委常委、省苏维埃政府执委会常委及军事部长职务。同年9月上旬,杨幼麟奉命和中共湘鄂赣省委前书记李宗白、红十六军政治部主任兼军委书记邓乾元等一道前往瑞金,向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共中央局)汇报湘鄂赣省委情况,并带去省委第一次扩大会议以后的各种文件。到瑞金后,杨幼麟即因病而去闽西汀州福音医院治疗休养,没有参加苏区中央局召集的汇报会。此后,他是一直在养病,还是另行分配了工作,尚不得而知。在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他被留在了瑞金坚持游击战争,不久被敌捕获,英勇就义。
透过上述简历可知,杨幼麟是个有相当理论和思想水平的人,对于自己不理解或不同意的观点,应能向领导机关、领导人提出质疑。因为对博古1933年春在红军学校作报告时,说到的“把革命形势迅速地变成胜利的大革命”一段话不解,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关于对待富农的策略的解释不一致,他产生了困惑,便给博古写了这封信。
博古据实解释
对于杨幼麟来信,博古甚为重视,因为“来信中所提的两个问题极端重要,一个是关于我们目前基本的总的路线的问题,一个是关于对待富农的策略问题”。鉴于问题性质的严重,而且对后一个问题,“一些同志的解释亦不一致”。但杨幼麟来信中并没有告诉收信人,“一些同志是谁,而且解释不一致是怎样的不一致与差异在哪里”。为正视听,扩大教育面,他“觉得在党报答复”写信者“更好一些”。这就是博古公开复信的原因。他的做法,完全符合党规,符合党内自由讨论问题,通过讨论增进共识、趋于一致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