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吾 介绍简介-李健吾 简历-李健吾 作品

逍遥右脑  2018-04-18 14:24

 
李健吾(1906.8.17-1982.11.24),中国作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山西运城人。1906年 8月17日生。父李鸣风参加辛亥革命,1919年被北洋军阀暗害。李健吾自幼随母漂泊异乡。10岁起在北京求学。1921年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翌年与同学蹇先艾、朱大?等组织文学团体曦社,创办文学刊物《国风日报》副刊《爝火》,开始发表小说、剧本。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先在中文系,後转入西洋文学系。同年由王统照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1931年赴法国留学研究福楼拜等现实主义作家和作品,1933年回国,在中华教育基金会编辑委员会任职。1935年任暨南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从事进步戏剧运动,是上海剧艺社以及苦干剧团的中坚。抗战胜利後,应郑振铎之约,与郑振铎合编《文艺复兴》杂志,并参与筹建上海实验戏剧学校(後改名上海戏剧专科学校),任戏剧文学系主任。1954年起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还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法国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市政协委员。李健吾自幼酷爱戏剧,学生时期即参加话剧演出,曾任清华大学清华戏剧社社长。1923年开始发表剧本《出走之前》,先後共创作、改编近50部剧作。他的剧本贯串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爱国、民主思想,注意反映劳苦大众生活感情,情节紧凑,布局严谨,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被称为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剧作家。
20年代有9部剧本问世,多数是独幕剧,反映城市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主人翁是工人、士兵、仆人。命运的焦点常集中在女性身上。《翠子的将来》(1926)、《母亲的梦》(又名《赌与战争》,1927)是这阶段有代表性的剧作。
30年代是李健吾思想活跃、勤於艺术探索的时期,剧本题材多样,风格各异。其中有充满对国家命运忧虑、大声疾呼抗日的《信号》(原名《火线之外》,1932)、《老王和他的同志们》(原名《火线之内》,1932);有反映革命斗争,歌颂革命者,揭露封建军阀,寄希望於共产党的《这不过是春天》(1934),《十三年》(原名《一个没有登记的同志》,1937);有以沉郁的笔触,通过惊世骇俗的故事,反映农村生活及人性善良与邪恶斗争,带有浪漫主义特征和法国戏剧影响的反映农村生活的《村长之家》(1933),《梁允达》(1934),还有锋芒对准新、旧道学家,批判并存於中国的封建道德、资本主义文化的两部喜剧《以身作则》(1936)、《新学究》(1937)。在这些作品中,多数是多幕剧。
40年代是李健吾剧作的黄金时期,以改编中外名著为多。这主要由于沦陷後的上海言路堵塞,创作殊艰,除《黄花》(1941)、《贩马记》(原名《草莽》上部,1942)、《青春》(1944)外,其余10多部都是改编剧本,较著名的有《秋》(1942)、《金小玉》(1944)、《王德明》、《阿安那》(以上1945)等。
李健吾的改编剧本,只取原作基本构思,而将背景、情节、人物加以改造,使之彻底中国化,演出中甚得好评。40年代後期起,李健吾主要精力投入教学、研究、翻译上,偶有创作。1976年后,有《一九七六年》(1977)、《吕雉》 (1979)等剧本问世,宣泄了他对十年动乱的愤懑,对新时期的赞颂。
李健吾的剧本贯穿著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爱国、民主思想,著意刻画不同阶级的人性,有布局严谨、情节紧凑、语言流畅、人物性格鲜明的特色,被称为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剧作家。其中《这不过是春天》(1934)以北伐战争为背景,反映革命者深入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进行斗争的事迹,有较大影响。李健吾的喜剧以刻画生动的喜剧性格见长,格调清新,风趣幽默,尖锐泼辣,而不失真实,舒展自如而不矫揉造作,颇多上乘之作。如《青春》(1944)即以反封建的主旨、生动的性格塑造、强烈的喜剧效果赢得好评。李健吾的小说取材於父辈革命斗争及城市劳动者生活,主要作品有中篇《西山之云》(1928)、长篇《心病》(1931)以及结集成《使命》(1938)、《坛子》(1931)的短篇。早期写过的小说,短篇《终条山的传说》曾被鲁迅选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鲁迅评他的短篇《终条山的传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宋襄公简介
下一篇:列夫托尔斯泰:伟大而孤独的作家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李健吾 介绍简介-李健吾 简历-李健吾 作品】相关文章
【李健吾 介绍简介-李健吾 简历-李健吾 作品】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