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造林与生态建设

逍遥右脑  2018-04-11 09:47

生态建设任重道远,恢复植被已成共识,然而更重要的是植被与环境的保护,保护不力,“建设”成果难免付诸东流。而保护植被又涉及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单纯的大面积植被保护常不容易实施,因此,保护必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

每年春季都是全国人民植树造林的高峰期,是绿化祖国美化环境的关键时期。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人工造林面积世界第一的美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人工造林对改造自然、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在防沙治沙方面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在改造宏观生态环境方面,造林无疑是最有效的措施。若是全国都能覆盖上森林该有多好啊。

然而,就现在的生态条件而言,上述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在自然界由于降水等条件的不同,出现了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以及其间的过渡性植被带。在北方,森林带降水大致在700~800mm以上,在这些地区可形成较高的森林覆盖率和价值高的乔木植被;在草原带降水在250~400(450)mm,植物以多年生耐旱草本植物为主体,兼有部分灌木,局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段才能形成森林,想要形成大面积森林是不可能的,既使形成了也是不能持久的,主要是水分条件难以为继。而在降水200mm以下地区,天然植被只是些低矮、稀疏、极耐干旱的灌木、小灌木,甚至是赤地千里的不毛之地,这就是荒漠带。森林只能在有水源补充的特殊地段或有灌溉条件的土地上出现,故不可能形成大面积林地。通过整地、选择耐旱树种、控制适宜密度及其它措施可以扩大造林面积,但这是有难度的。不考虑客观条件,仅凭主观愿望和热情,其结果只能是不断地“交学费”。多年实践表明,一般条件下,降水300mm只能形成草地及营造灌木。若营造乔木林,如在宁夏盐池县大部分地区就是不能郁闭或形成老头林;在降水不足200mm的沙坡头流动沙丘上,设置草方格后营造耐旱灌木,仍要注意密度问题,否则在经过一段繁荣期后,植被就会走向衰败,越是植物多的地方越死得多;在降水400mm左右的榆林地区,在实现大面积植被建设以后,原来丰富的水资源已发生巨大变化,地下水位已下降3m以上,昔日沙丘间的众多海子(湖泊)基本全部消失,原来随处遇到的小河均已干涸,地头马槽井已成为历史。西北地区许多旗县林业部门总结几十年造林经验后得出“应以灌木造林为主”的结论。

理论和实践都提醒我们,有必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研究和讨论林业的科学发展问题,把林业建设置于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和先进技术支撑的平台上。正确制订发展目标,明确不同地区林业的功能,制定科学的经营措施,严格保持,认真管理,完善政策,保证经费。半个世纪的研究与实践,无数的成功与失败,解决林业科学发展问题的时机早已成熟。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决不是林业一家的事。生态改善主要靠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重点是植被的保护、恢复和建设。植被应包括乔、灌、草,不同条件下由不同植被担任主角。在生态功能上,乔木林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水土保持方面,有时乔木林已郁闭,但在山坡上仍会形成径流,造成土壤侵蚀;在风沙区,有时纯乔木林难以控制流沙的运动。多数情况下,在保持水土、固沙、改良土壤作用上,乔木林常常不如灌草植被和疏林灌草植被。在湿润地区,可以把森林看成水库;而在干旱地区树木就是抽水机。水分平衡是植被建设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条件,研究不同地区的最佳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是重建秀美山川,实现和谐发展的核心问题。在旱情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做事就更应留有余地。以往那种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现象不应再重复下去。

生态建设任重道远,恢复植被已成共识,然而更重要的是植被与环境的保护,保护不力,“建设”成果难免付诸东流。而保护植被又涉及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问题也正是现时党和政府着力解决的三农问题。单纯的大面积植被保护常不容易实施,因此,保护必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只有发展经济、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实现小康、奔向富裕、保护的作用、建设的成果、水保治沙的成就才能巩固和发展。即走治沙、致绿、治穷、致富、致美的生态经济路线。但是今天发展农牧区经济决不能继续重复自古以来的靠天吃饭、靠天养富、低产低效高消耗高破坏高风险、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必须有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新措施,要特别重视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科技农(牧)业,节水农(牧)业,发展特色经济、循环经济,即走生态农业、生态经济的道路。这无疑是一项极其复杂,极其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是摆在各级领导和政府,摆在科技界、文化教育界及全国各行各业面前的一场攻坚仗。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一个更为广阔的战场,是要让13亿人民都过上好日子的一场伟大斗争。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科学技术的作用。要让每一个农牧民都认识到今天的时代是科技决定命运的时代,是知识和技术改变命运的时代,要以多种形式广泛地开展对农牧民,特别是中青年农牧民的科技培训,让每个家庭都有1~2名掌握致富技术的明白人。这才是在中国广大的农村牧区彻底产除愚昧和贫困的真正希望,也是解决好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最有力的保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高考地理地球上的水必背内容
下一篇:中国地理知识基础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漫谈造林与生态建设】相关文章
【漫谈造林与生态建设】推荐文章